第六十九章 坚船利炮 (1)短重炮(1 / 1)

安南这块肥肉再好,没有坚船利炮也是啃不动的,毕竟这块肉是带着骨头的,牙口不锋利可是吃不了。

自己的船只大炮估计也快搞定了,走在去往科学院的罗兰芳想着,今天他倒要看看杨三达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来到科学院之后的罗兰芳并没有去到研发中心,而是径直的前往科学院的实验场地。

大炮这玩意肯定是要当场用一用才知道效果的。

和之前平原之战上使用的十二磅加农炮不同,科学院这次研发的项目是短重炮,也叫卡伦炮、卡隆炮。

不用说了,这也是罗兰芳根据后世的经验的灵感。

在18世纪晚期,英国海军在七年战争结束之后遭到裁减预算,历经了二十年的和平后早已逐渐失去船舰在质与量方面的优势。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受到美国、法国、西班牙海军的强力挑战而陷入危机,英国急需一种能够在现有船只上改装的新兵器来挽救局势。

英国退役陆军少将罗伯特·麦尔维利于是根据他在印度作战攻城掠地的经验,提案将陆军用的大口径臼炮改良成一种平射的大口径舰炮。

如此一来在同样空间上装置的火炮威力更强,战舰的齐射火力就能瞬间增加好几倍。

举例来说,传统的三十二磅长管加农炮净重超过三吨,但是如果改用短重炮概念的话,同样威力的三十二磅炮至少可以减重到15吨左右。

这种概念很快被交付给卡罗铁工厂来开发,因此被命名为卡罗纳德短重炮。

虽然短重炮没来得及赶上独立战争,但是在随英国海军1780~90年代的大规模舰队重建整备计划中,短重炮被大量生产并搭载到旧式的战列舰与小型巡防舰上,使这些经过火力提升的军舰成为潜在的船舰杀手。

例如说1795年由东印度公司的西班牙大帆船临时改装而来的56门炮的四级战列舰格拉顿号,实验性地将船上所有的加农炮换装成短重炮,它一共装备了28门64磅短重炮与28门32磅短重炮,使它一举拥有超越一级百门炮战列舰的近距火力。

英军的战列舰也陆续改装了短重炮,例如胜利号就在特拉法加海战前夕于前樯楼装上了两门68磅超级短重炮。

在胜利号率领英舰纵队拦腰撞向法军战列之时,仅是这两门大炮所发射的葡萄弹,就让运气不佳挡在胜利号前方的法军八十门炮二级战列舰布森陶尔号折断了三枝桅杆,瞬间损失了197名船员而当场失去战斗力。

虽然短重炮是很有魅力的点子,但它也有许多缺点,英国海军很快就发现因为炮身不够重而口径太大,短重炮装在传统滑车上开火时往往会因为后座力而朝后喷飞,扯断绳索砸死船员,甚至会从甲板另一侧冲出战舰落入海中。

这使得大部份的短重炮都安装在一种方块状的炮台上以防滑动。

另外,短管小倍径炮身也带来了小弹道的问题,短重炮明显是一种必须贴近敌舰才能发挥威力的武器,许多老派海军将官也都批评这种极端的概念。

因此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又有许多船只拆除了短重炮改装回加农炮。

不过实际在前线操作使用的船长们,却都对于短重炮一面倒的称赞和拥护,新生的美国海军则是短重炮最热烈的支持者。

许多美国巡防舰都配备了超额的大口径短重炮,在面对英国海军或巴巴利海盗时,对手在美军把大炮推出炮门前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短重炮确实为轻型舰艇对抗大型船舶了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可能性。

西方强国的海军一艘一级战列舰上就有多达一百四十门的火炮,兰芳海军的船只舰炮不论是数量,还是吨量短时间根本就不能与之相比,只能另辟蹊径、弯道超车了。

研究这种成本较小,威力大,又可以装载在小型船舰上的短重炮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杨三达这时讲解道“最新研制的短重炮目前已经发现有两大好处。第一,它口径大,可以射出重量大的铁球,狠砸敌军战船,更容易击毁敌舰;第二,短重炮的发射频率更快。”

这两点罗兰芳都很好理解,怎么着后世也是经常混迹军事论坛,每天和人畅谈军国大事的有志屌丝。

短重炮,说白了原理就是缩短炮身、扩大口径,以缩短射程换取大杀伤力,减轻炮身重量换取平均射速更快。

炮口的口径变大了,使用的炮弹自然也要变大,炮弹越大,砸坏敌舰船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19世纪中期的佩克桑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光是炮弹六十八磅的重量,就能轻易砸开敌舰很厚的加固的船舷。

虽然说,摧毁敌舰,佩克桑炮主要靠的是爆炸弹。

但是,如果不能砸开敌舰船舷,在敌舰内部爆炸的话,佩克桑炮也没那么厉害,对战舰的破坏力也有限。

所以,其炮弹的六十八磅的重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佩克桑炮,就是一种经典的大口径、短身管的重炮,属于短重炮的升级加强版。

前装火炮,越是长身管,装填越是困难,花费时间也更长。

同时,长身管火炮,因为比同等口径的短重炮重太多,复位也很困难。

炮身越重,火炮不但装填困难了很多,复位也非常麻烦,需要很多水手帮忙搬动火炮复位。越重的火炮,复位越是困难。

这也导致,同等口径的火炮,短重炮不管是装填还是复位,都要容易得多。

装填、复位都变得容易了,这也就是变相的提高了平均射速。

一般而言,熟练的皇家海军炮兵,使用长身管重炮,至少要花费两分钟以上时间,才能开一炮(因为船上环境复杂,射速要比陆地上慢。因为陆地上的炮台火炮可以将后坐力转移到大地上,不会轻易移位,节省了大量时间,射速也更高!)。

而短重炮,只要一分钟左右,就能开一炮。

虽然说长身管的火炮射程更远,也许轰炸陆地目标,长管炮效果更好,岸防炮也更适合使用长管炮。

但是,在海战中,长管炮的射程是没有决定性意义的。

因为,作为火炮载体的战船,在海面上因为风浪关系和火炮的后坐力问题,是不住摇晃的。

尤其是木质风帆战船时代,船体受到海况影响更大,通常都是摇摆不定的。

而舰炮侧舷炮,就是横向的。船只摇晃,基本也是横向摇晃。

这样一来可就悲剧了,使得侧舷火炮在瞄准敌舰时,根本无法锁定目标。

你刚刚瞄准好敌舰,可船体一晃,射角立即改变了。

距离短还看不出来,距离一长,射角稍微变化一点,就会导致极大的误差。

所以,在摇摇晃晃的战舰上,火炮的射程是没啥意义的。

射程越远,最后造成的误差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