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三足鼎立(1 / 1)

今天的太阳依旧升起,唯独与众不同的是夹杂在空气中那压抑的气氛,犹如入冬前的雾霾,笼罩着整座城市,挥之不去。

hy市公安局,从凌晨7点就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直到现在,会议持续了足足四个小时。作为局长的王伟轩此时早已面如死灰,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冥冥之中他感觉自己是个已死之人,只不过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随后一直到中午,hy市又有多处发现碎尸残骸,经法医对骨骼、毛发特征,以及肌肉组织的鉴证,当日晚所发现的碎尸残骸来自九名不同的人员。遇害时间以及死亡原因简单明确:分尸剥皮,毒理检测显示,无中毒迹象,促性腺检测显示,无怀孕迹象。尸体碎块达数百块之多,被弃于本市的四个地点,切割相对整齐。内脏无缺失;骨骼四肢部分,尚无缺少。头颅以及内脏和皮肉均有利器切割痕迹。

凶手抛尸时,将死者衣物去除,所有证物中,未发现指纹、毛发、血液、等与凶手有关的信息,加上1602房间死去的老人和自杀的男子,死亡人数确认为11人。

hy市市委书记周军听完报告,当场开口:此案被a省公安厅列为一号重案,要求限期破案,hy市警方集精英警员成立名为“9?26碎尸案”的专案组,全市所有警力均参与此案侦办,另外,召集全国所有刑侦精英,要求全力侦破此案。

公安局门口被记者围堵的水泄不通,“9?26碎尸案”已经在hy市瘟疫般传播开来,整个hy市一时间人心惶惶,仿佛随时自己就是下一个刀下徒。

韩云揉了揉发痛的脑袋,作为从事刑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她心里很清楚,这个案子的作案手段和特点在某种角度上来看,和之前的无脸杀人案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她冥冥之中又想起林正儒脱掉皮的那一刻。不同的是该起案件少数被害人被剥皮外还被分尸,尸体碎块也达数百块,刀工精细,手段残忍。

茫然间,她想起了那个手持红线铜剑的男孩,以及那个夕阳下抱着爱人离去的警察。

“咳咳!我来说两句”王伟轩打破了韩云的沉思,开口说道:“此次案件行为恶劣,凶手作案手段极其残忍,无疑是在像我们hy市公安民警挑衅示威!方才周书记已对我们下了军令状!在全国刑侦精英还没到达之际,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即日起全线戒备,加强防范,力争最佳破案时机!我先暂时任命,北城区派出所所长李强,暂定为hy市公安局刑警大队队长,接管此案!”

埋头的李强听到这突如起来的消息,浑身一震,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个烫手的山药,谁接谁麻烦,自己当警察这么多年,从没站过队,现在这个时候把自己提拔上来,简直是完美的挡箭牌,重重的叹了口气。

韩云发现王伟轩是个相当精明的人,当初林正儒的案子在一片浑水中结束,林正儒死后落了个为国捐躯的称号,然而全局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疑点,她暗暗感慨,这王伟轩的根扎的不是一般的深。

下午,韩云带着樊奇达来到了抛尸现场,站在车边,冲四周打量。

根据案发情况,这条路叫卫星路,属城中闹市。但实地勘察,才发现比韩云想象的繁华得多。街道两边高楼林立,商铺密集,经营各种特色小吃的商贩几乎将街边空闲的位置占满。差不多下午七点了,人流和车流仍然很密,头顶上高楼和商铺的霓虹灯,将黑压压的夜空照得宛如白昼。垃圾箱对面是一家肯德基,肯德基左右两边分别是咖啡店和烤肉店;垃圾箱背面是紧挨着的两家拉面馆,旁边也都是一些小饭店,隔着窗户,看得到小店里是宾客满座,生意很不错。

“从环境上看,此处聚集的多为人气较旺、关店较晚的饭店,甚至肯德基还是24小时营业的,这种地方恐怕整夜都不会间断人流,对抛尸来说实属高风险区域。凶手为什么要冒着如此高的风险将尸块抛掷于此呢?”

韩云在垃圾箱旁来回踱着步子。突然,她感觉到一种关注,准确点说是一种逼视,好像有一双眼睛隐藏在某个地方,正紧紧地盯在她身上,眼神凄怨哀婉,诡谲异常。她下意识地走开一点,离开原来站的位置,但那双眼睛的感觉还在。很压抑,汗毛战栗。她转着身子向四周张望,带着一丝慌乱冲到马路中央,急切地向来往人群的脸上逡巡,但人群中并未出现那双眼睛。

怎么回事?太邪门了!是幻觉吗?还是直觉?那会是谁的眼睛?为什么要盯在我身上?难道……难道?

“怎么?发现什么了?”见韩云睁着眼睛在人群中张望,樊奇达紧张地跑过来。

韩云看着樊奇达愣了一会儿,缓过神来,不知道该怎样解释,只好掩饰着说:“没什么,好像看到一个熟人,算了,可能是看错了。”

“那我们到下一个抛尸地点去看看?”樊奇达试探着问。

“好。”韩云迟疑着走到车边,拉开车门,眼睛还在不住地冲人群张望。

车子启动,穿过一个岔道口,向北行驶,垃圾箱被远远甩在身后,渐渐地在韩云不住回望的视线中变得模糊,那双眼睛的感觉也好像随之消失了。它到底存在过吗?韩云也说不清楚。

第二个抛尸地点在一家大型百货商场的正门口。

商场对着一条大街,大街比卫星路更为宽阔,周围多是商业性质的大厦,车流来往更繁忙,显然这是一条城市主干道。

“这里距离卫星路能有多远?”韩云望着来时的方向问。

樊奇达指着街道回答:“这条路叫中枢路,距卫星路应该不到一公里,有七八百米的距离吧。”

韩云点点头,对着大街凝神片刻,又左右看了看,说:“走吧,去下一个地点。”

车子再次启动,继续向北,这次用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

第三个抛尸地,是在一个陈旧的住宅小区旁边,确切地点是小区和马路之间的行人道上一棵大梧桐树下。住宅小区靠近十字路口,街边路牌指示,这里是左水路。从安全角度说,这个地点也不是抛尸的好选择,十字路口,视野开阔,容易被目击,不过,杀人之夜就另当别论。

“凶手将死者的大部分内脏抛掷在这儿,尸块也规整在一个塑料袋中,这些东西都是用黑色的塑料袋包裹着。与前两个抛尸现场不同的是,这个塑料袋抛掷的角度很随意,凶手显得很自信,甚至没有回头看,案发第一到达现场的人看到这个袋口甚至还打开着。”

樊奇达确实对案子非常熟悉,看来小伙子不仅机灵,也很敬业,王伟轩安排他协助韩云绝对是煞费苦心。

他刚刚说,凶手在作案中,并没有竭力的保持一致,这一点韩云开始就注意到了。那么将这种刻意所为与高风险抛尸地的选择放在一起来看,整个抛尸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躲避追查,它可能更多的是意味着某种快感。

“这里距前一个地点有多远?”韩云沉默半晌问道。

“至少有两公里。”樊奇达答道。

韩云点点头,冲车子走去,樊奇达明白这个地点勘察结束,乖巧地跑步上车,发动起车子。

车子由继续向北,一路开到江边。

此江贯穿城市东西,将hy市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北城为主要城区,相对发达繁荣,南城为乡镇,山峦众多,旅游景区丰富。两起碎尸案的第四个抛尸地,便在位于江北的一个叫做石人沟的风景区内。

汽车开始沿着江边向东行驶,韩云放下车窗半转头注视着江面。漆黑的夜,抹黑了江水,江面暗黑一片,只闻得江水滔滔作响。

一阵冷风拂面,韩云蓦然心思一动:“一夜之间,并不是所有的尸体被碎尸,收集的尸体碎块完全这样看来,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凶手是两个人?”

“这里距离卫星路路有多远?”韩云皱着双眉望向江面问道。

“三公里左右吧。”

樊奇达稍微估算了一下说,他有些搞不懂韩云为何一直要纠缠几个抛尸地之间的距离,不过他也明白,韩云既然问了那一定有她的想法。

说话间,江面渐渐有了些亮光,韩云转回头,已经能看见那座闻名已久的hy大桥。大桥横跨天堑之上,蔚为壮观,更有千盏明灯,交相辉映,宛如一轮明月挂于天际。

汽车拐了个弯,经过桥头武警岗亭,驶上大桥。

大桥承载着连通城区南北的重任,也是城市标志性风景区之一。此时夜已渐深,行人道上仍不乏游览的人群,各种车流也鱼贯穿梭着。韩云好像对混杂在车流中的公交车特别感兴趣,眼睛随着车来车往,若有所思,樊奇达本想指引一下桥上的风景,见此也只好作罢。

下了桥,视觉上顿觉昏暗,江北的规划果然比江南要稍逊一些,连路灯也暗却不少,倒是透着异常的宁静,以至于困意渐渐向韩云袭来。

昏沉沉的不知过了多久,韩云感觉一阵颠簸之后,车子停了下来。她睁开眼睛,就着还未熄灭的车灯,见车头前立着一灰白色大牌坊,中间正门门楣上,繁体字书写着“石人沟风景区”。

夜色深沉,山风格外大,除了风吹枯枝的簌簌响声外,周遭一片死寂。樊奇达手持警用手电在前方引路,韩云随后跟着。

山间多为羊肠小道,有的铺着青色石砖,有的干脆就是土路,傍晚下过一场大雨,土路有些泥泞。小道两边,树丛繁布,幽黑细密,显得深不可测。偶尔在某个岔路口,能看到些庙宇庭阁,但已是断壁残垣,破烂不堪。

“这里不是风景区吗?怎么会这副模样?”韩云不解地问。

“要说这儿也曾有过一段人气鼎盛时期,后来因为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相比缺乏特色,游客越来越少,再后来一些吸毒分子常在此聚会,影响不好,本地市民便也鲜有光顾,于是就彻底地败落了。”樊奇达叹口气接着说,“不过不管是曾经的鼎盛,还是如今的败落,都跟碎尸案扯不上关系,风景区是1997年才开发的,原来这里是一片原始山林。”

“这么说凶手对这一片很了解,有可能是本市人作案,这样的话他至少在1996年就生活在次,那么这一处是怎么被发现的”韩云问。

“哦,是这样的,韩队,这山下有所大学,几个学生吃过早饭,结伴来山上拍照。有个学生偶然在山沟里发现一个塑料袋,觉得好奇,就捡上来,打开来看,顿时吓傻了,里面装着个人头,学生这会还在医院,没缓过来。”樊奇达说着话,手电照向前面一个小土坡晃了晃说,“喏,就在那了。”

韩云随樊奇达快步走上土坡,看到所谓的山沟其实就是土坡和旁边一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形成的一条沟壑,里面枯草丛生,能有半米高。

“也苦了那个学生了”韩云说。

“凶手就是个变态,他根本不在乎头被发现,如果再往前走些,那里的树林更深更密,要是把头抛在那儿的话,恐怕一年半载都不会有人发现。”樊奇达恨恨地说。

韩云望了眼远处黑咕隆咚的山林,怔了一会儿,没言语。少顷,突然说道:“小樊,我怎么听见前面树林里有响动,我们过去看看?”

樊奇达下意识摸向别在腰间的枪,脸上多少有些惧色地说:“没、没有吧,我怎么没听见,是不是你听错了?”

韩云装模作样地竖起耳朵听了听,笑笑说:“嗯,确实没有,应该是我听错了,走,下沟底看看去。”

“好,哎,等等、等等!”

韩云刚欲抬脚,却被樊奇达突然喊住。

“韩队,你看这有一长串脚印。”樊奇达将手电凑近地面,果然有一串脚印,顺着往下照,脚印直到沟底。

“雨是几点下的?”韩云蹲下身子盯着脚印问。

“好像昨夜两点左右,隐隐飘了点小雨”

“那这脚印应该是新鲜的,看来在我们之前有人来过。”

“对,肯定是,你看这脚印好像不止一个人!”

韩云再仔细观察了下,说:“是挺乱的。”

“会是谁呢?狂热分子?警察?不可能啊,我知道了!肯定是碎尸案的凶手。他故地重游了”樊奇达猜测道。

“有这种可能。”韩云肯定了樊奇达的猜测,“某些变态杀手在‘冷却期’内,确实喜欢回到作案现场重温快感。可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凶手可就不止一个人了。”

这有些出乎韩云的意料……

从山上下来,韩云提醒樊奇达用手电在风景区牌坊附近照照,看能不能再找到些痕迹,果然发现一组汽车轮胎印记。

樊奇达举着手电打着光,韩云用手机拍下轮胎痕迹,然后抬头看看天,云彩往南走,估计应该不会再下雨了,嘱咐樊奇达明天一早通知技术科来铸个模,查查轮胎所属车种。

回程已是午夜时分,樊奇达还是神采奕奕,韩云也因为刚刚的发现精神倍增,但她一直望着窗外默不作声。车子驶到hy大桥,樊奇达终于憋不住了,说:“韩姐,这一晚上只看了几个抛尸地点,还有一些尸体运回了停尸间,就今天的线索,你有什么见解,和我说说吧?”

韩云转过头,反问道:“由大桥通往石人沟这条高速公路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你说的是‘hy高速路’,听老辈说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初建的,一直到90年代末期,hy以北的城市进入本市都要经过这条路。”

“嗯,这就对了。”韩云若有所思地说道。

“什么对了?韩队,你倒是说说看法啊?”

“呵呵……”韩云笑了两声,“要不你先说说?”

“算了吧,我哪敢在您面前班门弄斧啊!”

樊奇达嘴上谦虚,但韩云看得出他还是有些跃跃欲试,便鼓励道:“说说看嘛,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那行,那我就说说。”樊奇达放慢车速,整理了一下思路,“我觉得凶手抛尸的交通工具肯定是汽车。当下的城市夜晚十分繁华,而且抛尸当晚除了蒙蒙的小雨,天气还算不错,凶手除非开私家车,否则一定会在某个地点被目击。”

韩云点点头,对樊奇达的分析表示认同,继而问:“专案组对监控的排查一点线索也没发现吗?”

“几个抛尸地点都没有监控设备,hy大桥倒是有,但那里一个晚上的车流量巨大,逐一排查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由江南到江北已经由原先的一座桥增加到四座,另外还有一条隧道,凶手可选择的过江方式太多了,谁知道他走哪条路啊?所以组里现在只能尽可能排查抛尸当晚有过往返的车辆,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樊奇达遗憾地说。

韩云“嗯”了一声,让樊奇达往下分析,樊奇达便接着说道:“我算了一下案发时间,平均凶手每隔一个小时杀人都困难,更何况还要分尸,抛尸,这是个繁琐又谨慎的工作,凶手肯定在作案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我认为开车是因为由第一抛尸地点到hy大桥差不多有6公里,hy大桥长4.5公里,由大桥到石人沟要7公里左右,再加上凶手由杀人现场到第一抛尸地的距离,估计往返一次至少会有40公里以上,就算凶手是一次性抛尸,想要在一个晚上完成,我认为从体力上和时间上都很难做到,要是分多次抛尸,那就更不可能了。而当年摩托车上桥是要通过武警盘查之后才能通行的,我想凶手应该没有那个胆子。再有就是汽车了。”

“除了抛尸用的交通工具,其他的你还有什么想法?”韩云又问。

“我觉得凶手肯定是个变态。正常人怎么会把人切碎成几百块,就算是为了抛尸方便,也用不着切得那么碎,还把尸体抛在闹市区,更可气的是,竟然还剥皮,分明是向咱们警察挑战嘛!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团伙干的!”

“团伙作案?”

“是啊,组里的人都这样认为。”樊奇达说完又小声嘟囔一句,“只有局长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

原来专案组意见并未真正统一,这可是办案的大忌。

樊奇达的话让韩云心里犯嘀咕,又想起第一次与王局长和林队长见面时,他们一个装腔作势,一个冷面敷衍,韩云突然有些担心,也许不只协助破案这么简单,她不禁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尽量要置身事外,以免卷入与案子无关的权力斗争中去,现在林队长死了,替死鬼周军代替了位置,这让她心里稍微舒展一些。

见韩云不知为何突然怔住了,樊奇达有些着急,干脆把车停到路边,催促道:“韩队,你倒是说说你的分析啊?”

“哦、哦。”韩云回过神来,思索一下,谨慎地说,“好吧,有很多细节我还要再研究研究,就先简单说两点吧!”

“首先,我认同你的看法,凶手觉得不可能在一晚上一时间杀死九人,在进行剥皮分尸抛尸这样的繁琐工作,一定是两人,乃至更多人作案,其次,这死亡的九个人有没有关联,这会关系面还待调查,但我隐隐感觉,如果不是同一人作案,那么一定有个外地人。最后,根据犯罪凶手的抛尸特点,我进行了犯罪心理侧写,我认为凶手现在并不急于躲避和逃跑,而是会再次作案,这九个人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什么!!!只是开始!!”樊奇达惊讶的方向盘颤抖一下。

韩云赶忙进一步解释:“石人沟紧邻hy高速路,而这条路是进入本市的路径之一,我认为凶手是hy以北某个城市的人,但长年生活在本市,可能是在此地工作或者求学。他逢年过节往返于家乡和本市时,会经常看到坐落在路边的石人沟,所以当他杀人碎尸后,想要掩盖死者头颅时,下意识便想起那座荒山。而如果是本市人,应该对城市比较熟悉,可能在城北区就能想到比较适合的地点,没必要冒着风险经过有武警把守的大桥去石人沟。而且当年石人沟还是座荒山,可能本地人也未必熟悉那儿。”

“对,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风景区建好了之后才知道有那么个地方的。”樊奇达插上一句。

“再有是关于碎尸案抛尸使用的交通工具问题。”韩云接着说,“第一个可以排除汽车。如果凶手有车,就不必分多处抛尸,他可以一次性将尸体残骸全部扔在石人沟,既省事又隐蔽;而摩托车就如你刚刚所说,半夜三更,凶手提着包骑摩托车上桥,即使武警不去盘查,也会对他印象深刻,所以他肯定不敢冒这个险;再来说自行车,这个你分析得也有道理,安全时间内凶手很难完成当晚的整个抛尸计划。”

“啊,都不是,那会是什么?”

“你忘了,还有公交车。”

“公交车?怎么可能?”樊奇达一脸不相信的样子。

“不,不完全是公交车。”韩云耐心地解释道,山下既然有学校,那应该就通公交车,即使当年没有直达的,也会在附近有站点,剩下的路凶手可以步行,这样一个来回,我想有三小时就足够了。所以我分析,凶手是在当天傍晚,先乘公交车到石人沟抛掉头颅,返回后,下半夜伺机抛掉其余部分。至于下半夜,我认为凶手是骑自行车一次性完成抛尸的,当然他原本可能计划分多次,但下起了小雨他改变了主意。这样分析,路程缩短一半,时间上完全行得通;再者,仔细分析几个抛尸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抛尸内容你会发现,凶手是遵循着距离由短到长,内容由重到轻以及由难于携带到易于携带的原则,这也体现了凶手的交通工具比较原始。”

担心樊奇达一下子听不明白,韩云又具体解释说:“凶手在第一个抛尸地卫星路,抛下的是装着肉片、最重的。接着,他又在距离卫星路只有七八百米远的中枢路,着急地卸下第二重,显然也是意在减轻骑车的负担。那么前后卸下两个塑料袋后,骑车便轻松多了,所以凶手一口气骑了两公里多,才在第三个地点抛掉死者的内脏……”

樊奇达大概听懂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一路上韩云总在询问距离的问题,但在交通工具上还有个疑问,便打断韩云的话问道:“为什么不是摩托车?”

“摩托车倒也不能完全否定,但如果是摩托车的话,排查起来相对就容易得多,凶手应该不难找,所以我觉得最有可能的还是自行车。”韩云又继续刚才的话,“还有一点,第二次抛尸的终点是江边。好了,今天就说这些吧……”

樊奇达正听得入神,韩云却戛然而止,樊奇达显然觉得不过瘾,意犹未尽地说:“再说点,再说点吧,那养老院的尸体和警察,还有那个被煮熟的女人呢?”

韩云打了个哈欠,顿时感到头痛欲裂,“走,回去吧,我困了。”

经韩云提醒,樊奇达看看表,发现的确很晚了,赶忙发动车子,向市局的方向驶去。

北城区的街角,走出一个黑影,看着漆黑的夜空,长叹一声:“全国刑侦精英,蛊魂殿,南宁李家,呵呵,这下衡阳有的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