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国仇家恨与算计(1 / 1)

秦农 玉米粒皮皮 3900 字 2020-01-05

来自阳夏的吴叔从张子房的宅院里出来,心中愤愤不平。他虽然是个剑豪,除了一身武艺之外,并未学过那些吹拉弹唱的本事,也不会歌诗咏志,可这又如何?

虎狼之秦夺取天下,依凭的就是自己这种厮杀汉,抚琴能吓退敌军吗?再者说,他张子房的家世,不过是祖父两代辅佐五世韩王做丞相而已。别忘了,有一句古话叫“夫谁非王之亲乎”,谁家祖上没阔过?你张子房世卿世禄,可要往上数,俺吴广的血统也不差!!!

没错,“叔”并不是他的名,他姓吴名广,字叔!若追及先祖,乃是大周古公亶父的长子——吴泰伯之后,吴国的王孙。身上流淌着的,乃是轩辕黄帝的血脉!

这倒还真不是吴广乱攀亲戚,而是其族确实为吴国王室后裔。轩辕黄帝的第三十五代孙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由于幼子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

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这便是吴国政权的开端。

后来,吴越争霸,吴王夫差败于越王勾践,身死国灭,其族散于列国,其中便有吴广这一支。

行于路上,吴广越想越气,恨不得返身回去将那欠揍的张氏子暴打一顿。但他也就是想想而已,张大侠如今都隐隐有为张氏子效命的意思,吴广作为张大侠的座上宾,又怎敢过于放肆?

其实,张氏子名良字子房,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贵族后裔,与韩国王室同姓。而且,就算追及先祖,也并不比吴广差多少。

韩国的先祖同样出于周天子王室,是姬姓的一支,后代在晋国做官,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所以才取了封地韩原的韩字为氏,从此称韩。

公元前453年,如果赵无恤不是穿越客的话,晋国大臣赵氏魏氏韩氏三家顺利瓜分晋国,韩国得以建国,这才有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

张良的祖父韩开地,在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时候做韩国丞相;父亲韩平,则是韩釐xi王悼惠王的丞相。一家祖父两代辅佐五世韩王做丞相,不光是正了八经的世卿世禄,如此越代久任,足以见得张良一家与韩国的紧密关系了!

直到秦军灭亡韩国以后,设立颍川郡。已经二十多岁的张良便开始了四处流亡每日策划反秦复国的生涯。好在,他年幼时于陈县游学,曾在此地购得一处产业,如今变成了藏身之所。

其实,吴广是误会张良了,若说对秦国的仇恨,韩国人是非常执着且根深蒂固的,张良也不可能例外。

公元前262年,秦军第一次南北分断韩国,韩国被迫将北部领土上党郡割让与秦国时,上党军民誓死不愿做秦国人,在郡守冯亭的率领下归降赵国,直接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

三十六年后,也就是在韩国已经灭亡了的六年后,韩国旧都新郑仍然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暴乱。

韩国灭亡时,张良既已加冠。在他自懂事起的十几年中,天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秦军攻城压境而韩国国势却在一天天衰微的苦难和辛酸。他还没有进入韩国的政界,秦军就已经攻克了韩国都城新郑,身不由己的张良顷刻成为亡国之奴。

试问,这等身份落差,岂能是一个血统高贵聪慧过人的青年所能接受的?

·····················

又是一月后,大雪连下了三日。正所谓若雪兆丰年,秦时的人虽然不能用这个四字成语概括道理,但并非是不晓得冬雪的可贵。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

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而且,雪不但可以保温,还能增添肥料!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再者说,积雪能够冻死害虫。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这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

所以说冬季下几场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明眼人都明白,若守都田啬夫鹏不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骗大家冬耕,那来年春的丰收已经指日可待了!

所以到了十一月中旬,在许多人的暗中努力下,阳城县县丞王继便接到郡中传来的消息——淮阳郡阳城县翠花乡三树里之士伍鹏,善饲牛制米线为善乡里秋种丰收,积功累累。今以特赏,擢为陈县都田啬夫,加爵上造!!!

王继本人好歹是一县大吏,制度性斗争的功力颇深。即便如此,他最初也险些认为这是郡守李兴嗣对鹏的青睐。

淮阳郡治下的陈县都田啬夫与阳城县都田啬夫是同一级别,同等待遇。然而陈县是郡治所在,阳城不过是偏远之县。这一次挪动看似是异地转正,其实还升了半级;再加上天下四定之后爵位封赐日渐稀少,能得到上造之爵,封赏不可谓不厚了。

当时王继肯自掏腰包帮着鹏活动,最大原因固然是被鹏说动,愿意赌一赌自己的眼力。

然而王继毕竟是久经考验的“老运动员”了,他的理性最终还是让他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有人不想让鹏再立下功劳,所以依葫芦画瓢,照搬了鹏送走牟的故计,把鹏给调去陈县。

陈县虽然繁华且更容易出成绩,但别忽略了,能在陈县扎根的都不是易与之辈啊!各种关系层层叠叠,远比公认的穷阳城复杂的多。鹏在阳城能够抡开膀子大干,没人会阻止他。可若是到了陈县还不知收敛,恐怕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了!

只不过,对方现在把鹏给弄去陈县做都田啬夫,从任何角度上都不能说这调动对鹏有恶意。而鹏的功劳又能被阳城的大小官吏彻底瓜分,甚至连自己也能落得好处。既做到了把鹏从大柳里冬种的功劳里完全移走,又能不落下任何话柄。

想通了这个关节,王继放下爰书,自言自语道:“小子,今后的路,汝当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