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1章 姬姓诸侯联盟(1 / 1)

南郭小院正在商议天下大计的时候,另一撮人也聚集在一起。

洛邑,一处隐秘的所在,众多姬氏诸侯聚集在一起。

天下诸侯分为五服。

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为甸服、侯服。

紧邻侯服的地方叫宾服,是未经周王朝军事征服但却完全臣服于周天子的地方,该地诸侯一般都获得了周天子的封爵。

蛮夷所在之地是要服,戎翟所在之地是荒服,这两个地方的方国时降时叛。

按《周礼》规定,甸服的诸侯要向天子的父、祖进献祭品,每日一次。

侯服的诸侯要向天子的曾祖、高祖进献祭品,每月一次。

宾服的诸侯要向天子的远祖进献祭品,每季一次。

要服的诸侯要定期进献贡物,每年一次。

荒服的诸侯要来朝见天子,一生只需要一次。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实际上因为路程等因素的限制,并没有严格执行。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几十年上百年不朝贡、献祭已经是常态。

但随着天神降临,天子再次拥有无上权威,很多荒废的东西都被捡了起来。

就比如这个“五服”。

诸侯们既是忙着向天子表忠心,又是借此机会商议应对策略。

秋月飘雪,而且是鹅毛大雪。

这种事,大周立国五百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只能抱团取暖。

而说到当今天下势力最大的群体,除了姬氏诸侯,还能有谁?

“你们囤了多少粮食?”

“不多不多,也就刚过一千万斤。如果都卖掉,能进账数万万姜钱。”

说话之人一脸自得。

这么多姜钱、姜圆,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

“才一千万斤,还不够你们国家自己人吃马嚼的吧?”

“就是,你总不能全都卖掉,一粒都不留吧?”

那国君得意洋洋的说道:“我们国小人寡,拢共也就十多万百姓。”

“什么?十万百姓,你竟然征了千万斤粮。”

平均下来,一人征一百斤粮食。

听起来不多。

可实际上,粮税征收过程中损耗极大。

官员胥吏的俸禄,牛马的嚼吃,车驾的损耗,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贪墨等等。

实际上征收的赋税是三倍,甚至五倍。

那国君摆了摆手,“我不过是见机得快,提前购买了一些粮食囤着,没想到囤对了,哈哈哈。”

其他人或是沉默,或者恭喜,又或者满脸平淡。

在场姬姓诸侯中,屯粮千万的比比皆是。

但很多大国人口众多,这些粮食都得囤着,以应对日常所需。

谁也不知道今年的雪会下成什么样。

谁也不知道这场雪会下多久。

更没人知道明年春天到底有没有春天。

真正卖粮食,而且肆无忌惮卖粮食的,都是些小国,或者中等国家。

看着一群小国在那炫耀,很多人心中不忿。

他们要么是没有囤积多少粮食,要么是囤积的粮食不够。

“对了,我有一个主意!”

无论什么时候,男人堆里总能出现一个点子王。

点子王说话的那一瞬间,他就成了现场的焦点。

“放眼全天下,掌握大量粮食的,除了我们姬姓诸侯,还有谁?”

“眼下,我们一盘散沙,毫无组织可言,粮价尚且飙升到三十姜钱,五十姜钱。”

“如果我等团结一心,继续抬高价格,是不是能涨到一百姜钱?甚至两百姜钱?”

“眼下已经秋收,粮食归仓,下一季粮食得等到开春,即便种下也得半年后才能收获。”

“所以,我们有大半年时间。”

“我们可以等!反正粮食放在仓库里不会丢,也不会坏,但是那些饥民能等吗?”

“他们一顿不吃,心里就饿得慌,三天不吃,就没力气,七天不吃就得饿死。”

“到那时,别说百钱,就是千钱万钱,他们也得给!”

嘶……

屋中全是吸气的声音。

没错!

是这个道理。

乱世,粮食才是王道。

虽然现在的粮价非常诱人,但囤粮一方谁不希望再高一点呢?

“对啊,手中粮食翻一倍,赚钱翻一倍,可粮价翻一倍的话,也一样赚钱翻一倍。”

“我们想把手里的粮食翻一倍很难,但是粮价翻一倍再简单不过。”

“只要咱们姬姓诸侯团结一心,完全可以把粮价炒上去。”

“不怕他姜国不就范。”

“所有的粮食都掌握在咱们手中,他们不买也得买。”

一时间,姬姓诸侯都双眼赤红,贪欲炽烈。

大周立国五百年,姬姓诸侯繁衍不知多少代了,彼此之间根本没有多少亲情可言。

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利益冲突,同室操戈。

可今天,所有的姬姓诸侯都成了利益共同体。

他们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粮食。

国君享有天然的征税权,可以无偿掠夺百姓的粮食。

继续阅读

那些四处收粮买粮的粮商,充其量也就是散户,和国君根本没得比。

以前,粮食价格不算高,各国也没有兴趣做粮食生意。

即便做,规模也非常有限。

现在,粮价暴涨百倍。

姬姓诸侯联手之后,还有可能推升到千倍、万倍。

粮食已经不再是粮食,而是钱!

每一粒都是一枚姜钱。

“咱们卖得太高,会不会惹姜国怒火,打咱们一顿?”

“怕什么?咱们有天神庇护,天神肯定站在咱们这边。”

“对!咱们姬姓诸侯联手,就是天下间最强大的力量。”

“咱们数百个国家,联合起来有千万兵马,还怕他龙阳一人?”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有风险。

但利润太大了。

大到可以压制理智,甚至冲昏理智,令他们无视风险。

哪怕99%的危险,但他们依旧相信,自己是那1%的幸运儿。

即便不能推升到千倍万倍,就是五百倍,也足够自己暴富了。

“对了,咱们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钱又不能吃,真要大灾来临,还是粮食实在吧?”

还是有人提出质疑。

也是最后的质疑。

“你要是胆怯害怕,就把你手中的粮食都转给我,我们搞!”

“一斤粮食十个姜钱,你卖给我吧,以后别眼红我们就是。”

“我出十五个,卖给我。”

“滚!我要一百个姜钱,卖给姜国。”

一阵嘻嘻哈哈中,最后一个质疑的人也放下疑虑。

姬姓诸侯可是积攒了五百年的底蕴。

一旦姬姓诸侯联合起来,爆发的力量,全天下都要为之骇然。

小小姜国,不足虑也!

还有这等好事?

岳川难以置信的瞪大眼睛。

自己都打算收网了,没想到姬姓诸侯联合起来,要跟自己打擂台。

他们诸侯会盟,订好了价格,任何人都不得低价出售。

五百姜钱!

这是他们给出的价格。

而且是这个月的价格。

下个月就是一千姜钱。

姬姓诸侯甚至开足马力,宣传姜国当初被杨国围城,城中粮绝,险些易子而食的惨状。

他们想让姜国百姓重温恐惧。

只可惜,姬姓诸侯想错了。

他们的宣传只是让姜国百姓忆苦思甜,再次重温了“蝗神”的救命之恩。

一时间,姜国城隍庙香火弥漫,人头涌动。

全都是磕头的人。

老姜人感谢蝗神,新来的姜国人则提前给蝗神混个脸熟,万一哪天真的断粮,希望蝗神再拉自己一把。

四处购粮的梁满仓果然开始碰壁。

各国都漫天要价,一副“爱买不买,不买拉倒”的架势。

梁满仓一边跳脚大骂,一边麻利的收拾东西回国。

反正买粮也是装装样子。

之前去“清仓”的那些富商、富户、小国,其实都是托。

联合起来给大家演戏罢了。

岳川的粮食在外面走一圈,黑的洗成白的,然后光明正大运入姜国赈济百姓。

南郭小院,众人再次汇聚一堂。

孔黑子双拳紧握,“姬姓诸侯,竟然这般无耻!五百钱,五百钱啊!放在去年,五百年能卖多少馒头,他们知道吗?”

长卿立刻捧哏,“按照咱们姜国的物价,五百钱能在稷下饭庄买三千个馒头,如果是沿街叫买的小贩,能买四千个。”

一个姜钱,能买六个到八个馒头。

可现在,五百个姜钱才能买一斤粗粮。

龙阳没有声讨姬姓诸侯。

此时此刻,他心中最大的想法就是:草,一波暴富的好事,为什么不叫我?

就因为我出自姜姓,不是姬姓?

“岳先生,要不咱们多卖点粮食吧,让他们多囤点,多赚点。实在不行,我私下里卖给他们!”

岳川瞪了龙阳一眼,“君上,你这时候应该召集诸国使节,用最粗鄙、最恶毒的语言骂他们,你骂得越狠,他们信得越真!”

龙阳摩拳擦掌,“如果我打他们一顿呢?”

岳川“呃”了一声,“效果更好!”

于是,所有派驻在姜国的姬姓使节,全都被龙阳收拾一顿。

无一例外!

一边揍,一边骂。

“粗鄙武夫”终于撕下伪装,露出本来面目。

各国使节受了这等委屈能忍着?

立刻修书一封,快马加鞭,或者其他特殊方式,将消息传递回国。

此时的姜国,活脱脱一副“无能狂怒”嘴脸。

姬姓诸侯更加笃定——姜国山穷水尽了。

“过去那些年,姜国依靠刺绣、纸张、书籍、钢笔、老面神、火耗子、煤油灯之类的新奇玩意,不知赚了多少钱。”

“赚得多又怎么样,这次全都得吐出来。”

“哼哼,全天下所有的粮食都在咱们手上,他们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

“我就不信,那个什么蝗神还能再救他们一次。”

“哈哈哈,是极是极!夏虫不可语冰,那蝗神肯定也冻死了吧。”

继续阅读

姬姓诸侯已经吃定了龙阳。

为了防止龙阳狗急跳墙,他们甚至开始集结军队,向姜国周边区域开进。

那浩大的阵仗,许多非姬姓诸侯也都加入进去。

墙倒众人推,这是人之常情。

没有谁会傻傻的帮龙阳一起扛。

任谁也没想到,第一个雪中送炭的是鲜虞诸国。

肥国向姜国赠送了一千头羊。

膘肥身健的羊群在大雪中行走数百里,进入姜国。

仇国、鼓国、中山国等,也纷纷送来牛羊、牲畜。

就连千里之外的孤竹、楼烦,也说了要送牲畜过来。

只是路途遥远,冻毙在半道,使者只能拿着几撮羊毛来到姜国。

为此,孔黑子还在《论语》中单开一页——千里送羊毛,礼轻情意重。

成千上万的牛羊,听起来不少。

但姜国有三十万在籍百姓,加上那些没有户籍的,以及逃难过来的,差不多有百万众。

这些牛羊根本撑不了几天。

龙阳再次大骂,又将各国使节叫进宫中锤了一顿。

各国使节们痛并快乐着。

因为他们明白,姜国急了,急了!

姜国向外出售的赈济粮份额都减半了。

估计撑不了几天了。

可是这时候,齐国押送粮食的军队到了。

齐国虽然有很多存粮,但齐国本身是大国,近千万人口。

在未来不明朗的情况下,齐国也得囤积足够的粮食,以应对明天。

但齐国更明白。

自己的明天不在粮食,而在姜国。

要是姜国倒下了,自己有再多的粮食也没用。

更何况,姜国、齐国同出姜氏。

姜国有难,齐国无论如何也不能袖手旁观。

只可惜,齐国送来的粮食没能撑多久。

各国使节隔三差五挨打,却还赖在姜国不走。

他们每天都派心腹手下去姜国放粮点观察情况。

有姜国户籍的人还混入人群中买粮。

各国使节对着姜国的粮食,一粒一粒的研究。

“这是陈粮,黑心的混蛋,给自己百姓吃这种过期东西。”

“一斤粮食里面淘出来半两灰土,姜国也开始以次充好了。”

“今天的粮食里面有糠麸,还有锯末,哼,姜国真是丧良心。”

“说是一斤,却只给八两,王八蛋,真是王八蛋!”

姜国已经没有其他粮食来源。

齐国护送的这一批粮食,各国使节也通过粮车数量,估算出了大概。

他们笃定,姜国撑不久。

可是这时候,吴国来了,送了一大批鱼虾、稻米。

姬姓诸侯立刻痛骂吴国背祖忘典。

身为姬姓后裔,却不跟大家共进退。

吴王阖闾吓得连忙撤回了几十条船。

姬姓诸侯弹冠相庆的时候,楚国向姜国送了一批粮食。

姬姓诸侯这回懒得骂了。

以前骂的太多了,累了。

不过,姬姓诸侯笃定,这是最后一批外援了。

楚国自身也是大国。

而且楚国自身也不富裕,就算勒紧裤腰带支援姜国,也支援不了多久。

“姜国得了楚国的粮食,又能撑一段时间了,可恨啊!”

“怕什么,反正熬不过这个冬天。”

“我等的焦急啊。”

“我有一个点子——不如咱们弄点流民给姜国送过去,让他们去吃姜国的粮。”

“对啊!姜国若是管那些流民,就得给粮,若是不管,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人饿死在姜国。”

“我也给他创造点流民。”

“一起一起!”

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