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传国玉玺(1 / 1)

劫掠持续了整整数日,在白莲教将兽欲发泄的差不多之后才停了下来。

只是,经过这数日的摧残,开封城几乎被祸害的不成样子!

原本繁华的街头到处都是尸体,城内很多地方的大火都是烧了数日还没有熄灭,滚滚浓烟飘荡在天空中。

……

“你确定这就是传国玉玺?”

杨么看着自己手中的这块玉玺,有些不敢置信的询问道。

“属下确定!”

白莲教的一个高层十分笃定的说道。

“属下是读过书的,据史书记载,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quot;受命于天,既寿永昌&;quot;八篆字,以作为&;quot;皇权天授、正统合法&;quot;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nt;受命于天&;quot;,失之则表现其&;quot;气数已尽&;quot;。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quot;白版皇帝&;quot;,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

&nt;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quot;汉传国玉玺&;quot;字迹为&;quot;受命于天,既寿且康&;quot;。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这也是后世判定传国玉玺真伪的一大证据。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

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兵败身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quot;禅让&;quot;,曹丕建魏,改元黄初。

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quot;大魏受汉传国玺&;quot;,以证其非&;quot;篡汉&;quot;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quot;天命石氏&;quot;。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quot;受命宝&;quot;、&;quot;定命宝&;quot;等玉&;quot;玺&;quot;,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quot;受天明命,惟德允昌&;quot;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quot;皇帝承天受命之宝&;quot;为文,其一以&;quot;皇帝神宝&;quot;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quot;皇帝承天受命之宝&;quot;,一曰&;quot;皇帝神宝&;quot;。

宋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quot;大宋受命之宝&;quot;。至太宗,又别制&;quot;承天受命之宝&;quot;。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quot;皇帝钦崇国祀之宝&;quot;。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

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quot;传国玺&;quot;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quot;传国玉玺&;quot;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